尺度


       时空形式,是奥术基石。若要将之推演为庞大可用的体系,则必经定性定量分析。

       首先,人的直觉把时空分为时间与空间,虽然一体两面,但我们必须分以治之,否则便如盘古未曾开天,浑噩不明。此乃二元辩证,其体统一、其用对立。我们唯有劈时空一刀,才能方便生活。时空一旦二分,人便可问:“我在哪”,这是空间范畴;以及“我是谁”,这是时间范畴——身份认同源于记忆,记忆又源于时间,空间如水、时间似流,唯有时间把空间绵延成河,人才成为“经历的累叠体”。我历经雪月与晴花,如此之多,我究竟是谁?哪些经历塑造了我,我家在经历的哪座山巅?无时间,即无经历,无记忆,人便不会想太多,只是空间中的静物,单调的死物。显然,“我是谁”,它追问的并非空间,而是时间与复杂。

       若无空间,我将不“在”;若无时间,我将不“是”;若时空未二分,我将无语可说,也无题能问。

       上述是定性。时间与空间,还得分别定量分析。时间的量化,即“历法”;空间的量化,即“方位”。远古时代,先辈历经漫长的天文观测,最终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形成完整的历法与方位,成为时间与空间的准绳。其核心观念如下:


1.天空永远围绕一点旋转,还永远匀速。转一整圈所用时间,称为一“天”

2.月亮有一条轨道,称“白道”。它在轨道上转一整圈,永远是29.5天,这称为一“月”

3.太阳有一条轨道,称“黄道”。它在轨道上转一整圈,永远是365.25天,这称为一“年”

4.木星既明亮又缓慢,转一整圈要大约12年,这被称为一“纪”。把木星轨道划为12等份,既然一圈12年,那么每份即一年——12一轮回、12星座、12地支,诸观念就此伴生;

5.一年(365.25天)约等于十二个月(29.512)。又恰好是12,所以一纪等于12年、一年等于12月。这个数字愈加重要;

6.每一年,黄道有规律地高低移动,表现为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继而表现为地面影长的长度变化。长期测得,每一年有四个节点,称“二分二至”,黄道、太阳、影长在这四节点中轮回往复。又由于这种现象显著影响地面的温度、物候,四节点最终演变为四“季节”

7.一年有四季,亦有十二月。十二月分别与四季对应——每三月对应一季节。到此,历法已基本完备。为了更加精确,再把12月分为24节气,乃至分为72物候,用以指导农业;

8.天空旋转围绕的那一点,称为“北极”,以此建立方位坐标。北极所垂直的地面,即正北方。将地面四分,便出现东西南北“四正方”;为求精确,再出现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偏方”。由于天空匀速绕北极旋转,天空中“北斗七星”的斗柄匀速绕北极旋转、匀速指向不同方向,一天转一圈,犹如钟表的指针(可以计“时”),亦如GPS定位(可以指“向”);

9.历法与方位皆直接源自天文,二者界限本就模糊,先辈索性使之统一。由于北斗七星既计时、又指向,它具有双重性,便以此为时空统一的切入点。因为12这一数字的神秘巧合,所以直接把一天分为12份,每份称为一“时”(时辰);把方向(360度)分为12份,每份称为一“向”。这样,先辈便可说——“北斗七星在某一时指某一向”,历法(时间)与方位(空间)有了最初的对应与统一。这还不够,再以12(地支)为枢纽,统一起整个历法与方位——某地支既可指某一时(一天被分为12份)、又可指某一月(太阳年约等于12个朔望月),还可指某一年(木星回归周期约等于12个太阳年),亦可指某一方向(360度被分为12份)。


       到此,历法有了年、月、日、时;方位有了4正方、4偏方、12向。历法与方位完整统一,大一统的时空体系成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时地理包藏一体,彼此圆融不分。在二者对立的同时,强调其必然的统一,可见“大一统”观念乃我国骨髓,不仅政治上如此,即便在技术性的制历与测向上亦灿烂昭昭。

       围绕上述骨骼,先辈继续丰富其血肉——旬日概念十位进制朔望规律二十八宿晨昏中星星群取象卦气配月月体纳甲......如此种种如肤裹骨、似血游身。但无论增添多少血肉,骨骼永远是立身之本,其中二分二至规定四季物候因而兹事体大,北斗七星作为时空统一的关键更是举足轻重。先辈的六壬,即从此中来。


继续:月将




  • 无标签

13 评论

  1.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喜欢,但是字太小了而且太白了,看久了眼睛受不了。

    1.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的浏览器右上角有页面缩放,你试试有没有,可以调的

  2. 匿名用户 发表:

    1.天空永远围绕一点旋转,还永远匀速。转一整圈所用时间,称为一“天”; 2.月亮有一条轨道,称“白道”。它在轨道上转一整圈,永远是29.5天,这称为一“月”; 3.太阳有一条轨道,称“黄道”。它在轨道上转一整圈,永远是365.25天,这称为一“年” 原始人看天象视频中解释黄道就是太阳运行的轨道,每天太阳东升西落不都得走一圈吗?为什么说转一圈365.25天,月亮也是
    1. 荀爽 发表:

      可以补一下高中地理知识:


      一天之中,太阳东升西落的“走一圈”,是地球自己转了一圈,导致太阳相对于地球转了一圈。这是地球的自转。


      一年之中,365.25天,这是地球的公转。

  3. 匿名用户 发表:

    莽哥,求教:

    北半球,因为当地的真太阳时12:00,太阳、天顶、当地经线重合于正南方,所以我将天顶的左右15度划为第十宫(左宫界就是当地11点,右宫界就是当地13点),第十宫的30度就是午时,也是当地的正南方,算是达成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然后30度等分黄道,得到地盘。经过星盘验证,在同一个时辰下这种分宫制能与六壬盘得到相同的盘。但除此以外,我得不到更多的信息(与我星占和六壬知识太浅薄有很大关系)。另外感谢郑大哥,在星阙添加了这种分宫制。

    请问莽哥对这种分宫制有什么看法或建议,还望赐教,多谢!

    1. 荀爽 发表:

      这种宫制(以正午12点为轴心)就是我们古代的时辰分宫吧

      ——我们古代的时辰,潜在含义就是“在子至暗”、“在午至亮”,也正是你的分宫原则——

      从天文上,六壬的地盘,本就是要用真太阳时,那么其地盘的“午”,自然就是当地真太阳时的天顶,也自然会和经线重合于正南方。

      然后,你等分黄道形成的盘,恰恰是六壬的“天盘”【月将(太阳所在星座)的轨迹】,当然你把它叫做“地盘”。


      从描述看,我感觉,你的分宫方式其实就是六壬的方式,只不过你的“天盘”是六壬的“地盘”、你的“地盘”是六壬的“天盘”。你想想看是这样不?这是种赤道(时辰)覆于黄道(星座)的分宫法。


      这种新奇方法可以多搞搞,颠颠倒倒、打打磨磨,说不定就搞出大宝贝了,至少能加深认识。


      我有个地方没太看明白——“30度等分黄道”,这是以12点正午为起点去等分,还是就是西方星座式的等分?

      1. 匿名用户 发表:

        多谢莽哥!我试着发掘更深的联系吧。“30度等分黄道”是星座式等分,天顶是10宫的中点。有谢过郑大哥了。

    2. 荀爽 发表:

      跟郑大哥多说几句辛苦了,他有娃要带,大家请他做东西,最好描述地具体、详细、整齐一点,这样他方便、省时间

  4. 匿名用户 发表:

    补充的高中地理知识业已收到,十分感谢虽然我也知道,但是咱现在六壬研究的不是站在古人的角度吗?站在古人角度,此一圈是一圈,彼一圈也是一圈,那太阳一天的运行轨道是不是在黄道上?是不是说太阳一天运行的轨道地球上看的是一个圈其实是黄道的一部分
    1. 荀爽 发表:

      太阳永远在黄道上,只是自转中是黄道整个圈(带着太阳)在转,公转中才是太阳在黄道上转。


      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聪明,他们很早就知道是两码事,也是分开测量。

  5. 匿名用户 发表:

    1.天空永远围绕一点旋转,还永远匀速。转一整圈所用时间,称为一“天”; 天空匀速转一整圈,为“一天”,指的是除了北极星之外的其他诸多星辰(除日月五星之外),绕北极星一圈所需要的时间为“一天”吗? 太阳东升西落,白昼更替,一个周期,也可以算做“一天”吗? 综上,疑惑在于“一天”的概念是从观察星辰绕北极星运动一周而来还是以东升西落周期而来 望垂教 另,可否推荐一些当代入门的古天文学书籍,最基本最准确最系统的介绍比如“时间”“方位”的概念形成、日月五星的认知、北极星、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的认知、以及稍微具体的日月星辰之间关系等的书籍。 古人生产力落后,首先需要解决生存问题,既是吃、住、衣,首当其冲是吃,我们先民所处地理环境决定了以农耕为主,这就如耿兄前面所述“物候性”,所以要正本清源研究数术,择选一些高质量地理、物候的书籍应有必要。 耿兄大才,志愿广正,确如一股清流且奔腾有力,秉其中正涤荡污浊,所述解惑皆从其本源,力求无漏,逻辑缜密,富有哲思。 然则世间求学为用之事,亦万人万面,本性、环境、经历、学识等等各异,只论学识、环境,若其幼学不牢,所处井周,然有心有志,若直入数术,或力有不逮,惆怅迷茫,所谓繁杂,寻其简驭,愚即如此,抑或类吾者众 认识与实践,知与行,功夫(数术)很大一部分在功夫外(客观世界、生活、阅历、书籍)。遇北极良师指明方向,自奋研习、广勤阅历、正心总结,如此不负韶光。 壬学大矣,苦无入门之径,幸得耿兄诸位寻光前行,时空骨架立,雏形体系成,古今传承书籍开源共享,泽润大众。 时空框架———天文历法(天),生存环境———地理物候(地),立身孝亲富国强民———经济学、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社会学、公私官民士农工商———政治学、以及环游其间润泽教化的哲学历史。以上粗列强类,思所能及,意在众人拾柴,提功夫(数术)外之纲,择其精要,分类定册,形成体系,由浅入深,而后直指“六壬”,交相激荡,“六壬”更又指导人事实践。抑或两大体系并排同行,教学相长,知行同一。 数术(功夫)与其他学科(功夫外)二者,理一而形异。若为一体,较它科类则“数术”特性显照,既然“数术”为特,则需与“数术”之外纷繁浩杂学科择紧要相关者,与其缓辔并行。其二为“一”,以驭“一”外之繁。 以上恍惚,不知所言,答疑解惑,先行谢过
    1. 匿名用户 发表:

      首次回复 不知道发出去没有段落层次,也没有找到删除键 不好意思
  6. 匿名用户 发表:

    若是四季因为某些人为原因而改变,该怎么办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