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


       天地互合,二十四神彼此青梅竹马又层层递进,宛若庞然张开的渔网,脉脉泱泱,要在世间这江河中捕些大鱼。


       诸君细思:要捕的究竟是何鱼?为何要捕它?又怎样去捕它?

       前文黄赤天地已浑然大同,定性定量业已完成。这大一统的时空体系(式神)凛然完备,甚至连分析方法(配递)也一气呵成,只待固鞍上马。现在欲驰骋千里,我们还少一物。那一物就是要捕的鱼。


       欠缺一位驾驭者。他必须控得稳马(式神),也坐得了鞍(配递)。甚至与马心有灵犀,缰随意转、心催蹄疾。在玄术中,是否有这样一位俊武少年?再阅”尺度“一节,黄道衍生节气物候、赤道孕育时辰方位,有没有一物可以衔接两者,既在节气物候中足够特殊,又在时辰方位里权柄赫然?如此便可上鞍驾马。

       那少年叫“日”——年月日时的日、一日两日的日。试想,黄道一年365日,最基础的是日;赤道一圈12时辰,周期又是日。这个时间尺度长短适中,组成节气又执掌时位,对上听命且治下有序,真乃天赋异禀好儿郎。应天(黄道)还执地(赤道),所谓应物不嫌多,玄术最爱“多有所应”之物,“日”恰是此物。

       日,包含“日干”当日的天干)与“日支”当日的地支),二者组合才是完整的干支日。六壬要让它们驾驭时空烈马。令马有向,驰往该去的去处。在参与六壬的尺度中,月将为环境,时最敏感,月将加时,内外环境被最为敏感的那一点撩拨刺激,伺机待发犹如风口已起,唯欠一猪。而“日”与黄赤天地感应,一锤定音,于是波澜乍起、风口飞猪。玄术就是这样,没什么神秘,风口和猪就是它的夙愿。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我们的少年“日”,也就是这么一只猪。肥又宽,易感应狂风罢了。


       为了融入日干日支,六壬创设“四课”。所谓,即每日必须注意之处

       顾名思义,四课有四——一课二课三课四课——这前两课归属日干,被日干决定;后两课归属日支,由日支而来。即日干衍生一课二课,日支衍生三课四课

       如何衍生?使用“配递”。实际上,每一课就是一对神(地支),包含一上神与一下神,这就是一个课。某课的上神再“递”出另一神,便是下一课的上神;与此同时,某课的上神也正是下一课的下神。如此便可无限配递。


       四课的规则是:


日干+式神=一课;一课递出二课。

日支+式神=三课;三课递出四课。


       比方说,日支是亥,那么三课的下神即亥,亥的上神即三课上神;三课上神(亥的上神)又是四课下神,三课上神递出四课上神(亦即四课下神的上神)。后文会举例,诸君勿虑。


       但这儿有个麻烦——日支本就是地支(神),所以当然有上神;但日干是天干,天干并非地支(神),哪儿来的上神,又怎能配递?

       没错,六壬以地支为骨骼,事事皆依赖地支。所以日干必须先转化为地支,这叫做“天干寄支”——天干得寄居在地支中,似鸟有巢,又如精神寄居于肉体,必须借肉体才能实践它的意志,天干也必须径由地支才得以影响真实时空,否则浮木无根,心智无体乃孤魂野鬼罢了。


天干
地支


       如表所示,“甲”寄居“寅”、“乙”寄居“辰”、“丙”寄居“巳”......每一天干都寄居某一地支。

       稍须留意的是,“丙”“戊”同时寄居“巳”,而“丁”“己”同时寄居“未”,唯有它们是两天干寄居同一地支


       天干为何如此寄支,它的理论原理在此不赘述,以免节外生枝——其规律是,阳干寄居同五行之季节的第一月(农历月);阴干寄居同五行之季节的第三月(农历月)——例如甲是阳干,五行为木,木的季节是春,春的第一月为寅,所以甲寄居寅。举一反三即可。金木水火皆是如此,只有五行属土的天干(戊己)与五行属火的天干(丙丁)同等视之,阳干寄居巳、阴干寄居未。其实不知规律也无妨,区区十对,诸君只须背熟即可。


       既然日干寄居于地支,那便可配递。我来举例,假设今天乃午将(月将)、甲午日、申时。结合日干支与式神,来确定四课:

 

       日干是甲,第一课的下神便是甲。甲寄居寅,在地盘中找到寅,寅的上神是子(对应天盘的子),所以第一课的上神便是子。天盘(子)在上,地盘(寅中甲)在下,上“子”下“甲”即第一课。


一课


       继续,一课的上神是子,子便是二课的下神。在地盘中找到子,子的上神是戌,所以二课的上神便是戌。上“戌”下“子”,是第二课。

 

二课

 

       实际上,二课是一课“递”出来的,从一课上神二课下神再到二课上神,正是天盘-地盘-天盘这三段式的“递”。一课二课已得,日干完成了使命,三课四课则从日支开始。

       日支为午,三课的下神便是午。地盘午的上神是辰,所以三课的上神便是辰。上“辰”下“午”,是第三课。

 

三课

 

       继续,三课上神是辰,辰便是四课的下神。在地盘中找到辰,辰的上神是寅,所以四课的上神是寅。上“寅”下“辰”,是第四课。

 

四课

 

       到此,一二三四课,便全都确定,再从右到左书写,即

 

四课三课二课一课


       古代写作:

四课  三课  二课  一课

 寅      辰      戌      子

 辰      午      子      甲

       

       从右到左,依次是一课、二课、三课、四课,由于课的次序始终如此,先辈便省略(课序)不写,简写成:


 寅      辰      戌      子

 辰      午      子      甲


       由于四课分别由日干日支统领,日干日支含义不同,四课的象征意义因此有别——如前所述,天干寄居地支犹如精神寄居肉体,精神(天干)活跃发散、肉体(地支)静固收敛,因此一课二课(由日干统领)活跃发散、三课四课静固收敛。活跃发散的(一课二课)可取象为“动”“外”“客人”“自己”“心智”;静固内敛的(三课四课)可取象为“静”“内”“主人”“他人”“实体”

       比如占卜球赛胜负时,一课二课代表自己支持的球队、三课四课代表自己敌对的球队。若两队皆和自己无关,那就以主客来分——一课二课(日干统领)表示客场球队,三课四课(日支统领)表示主场球队。如果并无主客场之分,再考虑用“动静”、“内外”等其他标准去定位两队。

       日干统领一二课,虽然两课是一个整体,但一课与二课也有区别——一课递出二课,犹如从因至果,因此一课为二课的始源、二课为一课的终结。同样的道理,日支统领三四课,虽然两课是一个整体,但三课与四课也有区别——三课递出四课,犹如从因至果,因此三课为四课的始源、四课为三课的终结。始源往往变动不定,才能辗转出后续;终结已然是尽头,万事之动终归于静。变动者可称“阳”,静固者可称“阴”

       所以,以全四课而言,一二课为阳(变动)、三四课是阴(静固);以一二课而言,一课为阳、二课为阴;以三四课而言,三课为阳、四课为阴。正是因此,一课又名“干阳”(日干统领的阳课)、二课又名“干阴”(日干统领的阴课)、三课又名“支阳”(日支统领的阳课)、四课又名“支阴”(日支统领的阴课)。这种名称一般指每一课的上神,比如上例中,干阳为子、干阴为戌、支阳为辰、支阴为寅。在应用中,一课(干阳)可以代表自己,二课(干阴)可以代表自己的现实行为或真实目的,三课(支阳)可以代表他人,四课(支阴)可以代表他人的现实行为或真实目的。


       还可以继续分析——每一课中有上下两神,上神与下神的意义也不同:上神在天盘中必然与天盘性质一致,象征“宏观”“整体”“流动”下神在地盘中必然与地盘性质一致,象征“微观”“具体”“稳定”。所以上神偏“虚”,下神偏“实”。以一课为例,一课整体代表自己,其上神可代表自己的理智或遭遇,其下神可代表自己的躯体或处境。二课上神由一课上神递出,更加宏观且流动,所以它可指代自己的真实目的及设想。举一反三,不再赘述。


       四课的象征意义取决于所卜何事,以及具体失态,须灵活贴切,方可致用。


继续:三传




  • 无标签

20 评论

  1. 匿名用户 发表:

    古人在抽象思维的运用,那是玩得相当明白了
  2. 匿名用户 发表:

    【上“酉”下“子”】这里写错啦
    1. 荀爽 发表:

      多谢,已改正

  3. 匿名用户 发表:

    具体失(事)态
  4. 匿名用户 发表:

    你永远可以相信李哥,辣是真的牛批
  5. 匿名用户 发表:

    刚开始就啃不动,真希望脑子里面的屎不要像肚子里一样多

  6. 匿名用户 发表:

    活跃发散的(一课二课)可取象为“动”“外”“客人”“自己”“心智”;静固内敛的(三课四课)可取象为“静”“内”“主人”“他人”“实体”

    这里我有个疑问,天为阳为动,地为阴为静很好理解,动、外、客人、心智也好理解,可是“自己”为什么也属于一二课,而不是内=自己=主人,外=客人=他人?

    1. 荀爽 发表:

      八字中,代表自己的是啥?

      ——日干

      能代表伴侣、家庭、他人的是啥?

      ——日支


      日干,是天干(本代表外、虚),却代表自己;

      日支,是地支(本代表内、实),却代表伴侣(他人)。


      同理,六壬的一二课由“日干”统率,是自己;

      三四课由“日支”统率,是他人。


      你说的这个矛盾,以前也困扰过我。后来我明白:

      如果把自己和世界的交互,比喻成“旅店借宿”,那么——旅店的“主人”是大千万象,它在“内”,是“静”、是“实”;而我(自己)只是“客人”,客居此世,我(自己)从外来,是“动”、是“虚”。

      这个观念,现代人不好理解,因为受了西式教育,西方(包括其哲学)把自己定义成“主体”,外界定义成“客体”。西方的主客和中国刚好相反。


      这种思维鸿沟比比皆是,导致很多人难学术数。

      1. 匿名用户 发表:

        非常感谢,不仅从八字的干支上举例说明,还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最后还指出思维误区的根源,谆谆教导不过如此,谢谢

      2. 匿名用户 发表:

        明白了,这里解释的很清楚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日,  日干是甲,第一课的下神便是甲,这里为什么是下神?这个“配对”遵循“由下而上“的思路?

        1.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甲寄在地盘,天盘在地盘上

  7.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这里卡了壳。。可能是一晚上没睡的原因

  8. 匿名用户 发表:

    以一课为例,一课整体代表自己,其上神可代表自己的理智或遭遇,其下神可代表自己的躯体或处境。这一句话李,处境为实很好理解。为什么遭遇为虚呢?因为遭遇是因人而异的想法吗?感觉不太通

    1. 荀爽 发表:

      处境=所存的世界(实际存在);遭遇=所在世界中的因缘汇聚(条件性导致的特殊体验)。

      比如——我养了一只狗——这意味着:
      1.我的世界中常有一只狗,和它生活,即“处境”中常有一只狗,在这一刻,“狗存在”的这个事实很难突然改变。为实;
      2.我养它、我是它的主人、我和它有种种关系,种种关系带来种种体验、因果、情感,这一切即我在以某种形式“遭遇”它。无论这遭遇是情感形式、因果形式,或别的形式,“遭遇”都是根源于“处境”、漂浮在“处境”之上的泡沫,如同萍浮江河。为虚。


      我是从哲学层面定义它们,可以抛开“人”而成立。即便没有“因人而异”,甚至没有“人”,上述定义也可成立:

      假如我是玉兰,现正盛开——我周围有风,风存在,这是“处境”;我遭遇到风,随风晃动,花粉随轻风散播(产生因果),之后风愈大,我试图抵抗大风,而调动生物的能量,这些就是“遭遇”。

      1. 匿名用户 发表:

        李哥真棒,每个问题都耐心解答
      2. 匿名用户 发表:

  9. 匿名用户 发表:

    最后一段具体失态,应为具体事态
  10. 匿名用户 发表:

    关于天干寄于地支的规律,其中不用子午卯酉以及戊己寄于巳未的原因,另外有文章解释吗?另外,隐约觉得这就是土对应季节称为长夏的原因?

    1.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天师秘谶又来胡说了。 二十四山上八干正是在正方位,子午卯酉旁。以甲乙寄入卯。 五行木以卯为中点不分阴阳,甲寅为左,乙辰为右(此左右是以北极为中心论)。 卯为纯木,寅辰为杂木,甲乙干为纯木 因此必须都寄入卯。 然后导致甲乙日都是一个卯,此时必须区分了。 卯左行为阳,入寅,甲阳木分入寅。 卯右行为阴,入辰,乙阴木分入辰。 简单来说,地支卯纯木才能标志甲乙干,但是卯是正方位不偏导致不能分阴阳,寅卯辰为木,卯为观测点观察到甲在寅那边,乙在辰那边。
    2. 匿名用户 发表:

      土对应季节称为长夏,很好解释。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四象就戊己没地方放。 戊己在丙丁后,庚辛前,你觉得戊己会先占据庚辛之地喧宾夺主争得四象西方肃杀之位,当然寄人篱下尾随丙丁后。
写评论...